编出快乐织成希望
编织艺术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,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经手工编织而成,艺术编织活动更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,不仅能使幼儿在编织中感受到身心愉悦,而且能增强其自信、耐心、细心和克服困难、坚韧不拔的意志,培养幼儿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。我们以“打结”为切入点,把部分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与编织结合起来,使之成为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。编织艺术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是很有难度的,也十分有挑战性。幼儿园的孩子动手能力相对成人来说是比较差的,而且幼儿园的孩子从未接触过编织,甚至连编织是什么都不知道。如何让孩子从不知道编织到喜欢编织呢?下面笔者就来谈谈我们是如何开展活动的。
一、走进编织艺术,感受编织艺术特有的魅力
编织活动既是一种游戏,还是一门综合艺术,能让幼儿在玩中学,学中玩。在活动开展前,笔者首先收集了大量相关的编织作品给幼儿欣赏,带领幼儿认识编织艺术,感受编织艺术。利用餐前、午睡起床后及离园前的点滴时间让幼儿欣赏,琳琅满目的编织作品,造型美观、色彩艳丽,大大激发了幼儿自己动手编织的愿望。笔者利用“家园联系栏”向家长介绍有关编织活动的内容,请家长在家经常与幼儿聊一些编织的话题内容。利用周末时间组织亲子参观活动,让幼儿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逛街一起寻找编织类的饰品,能更加直观地欣赏编织物,感受编织的魅力,要让幼儿产生编织的意愿,还要给幼儿提供一个可以按自己意愿进行操作的空间。在编织区里我们和幼儿一起精心设计,大胆制作,在编织材料和工具的准备上,我们遵循丰富多彩、有序、安全、卫生的原则,将可操作的材料分类,供幼儿自由取放,另外还提供垫子、书籍,让幼儿在舒适、安全、愉悦的环境中进行编织。起初我们班还没有设置“编织吧”的时候,幼儿在课间练习编织都是在自己的椅子上进行的,每次课间都看到他们一边聊着天一边练习着,而这样练习的结果是整个教室声音吵闹、编织成品一个都没有,这样的练习做的都是无用功,对提高幼儿的编织能力一点帮助都没有。针对这个情况,笔者就开始寻找安静的、与教室有明显区别的地方。后来发现教室外面的走廊比较适合,我们班的走廊正好是尽头,所以这个区域很偏僻,不会有人走来走去地打扰,而且放在区域里的材料也不会影响到其他人,是再适合不过的一个地方了。最终笔者把这个走廊尽头设置成了我们班的“编织吧”,自从有了“编织吧”,每次课间、午间休息的时候教室里的幼儿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,走廊外的幼儿也无比安静、定心地在练习着,这个情形与之前相比简直截然不同,而且效果也是特别显著的。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氛围,使每个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更大的个体发展。
二、体验编织艺术,大胆进行编织艺术的实践探索
生活是丰富多彩、相互渗透、相互联系的,它也是一种实践、一种参与、一种体验。因此,我们的课程可以选择幼儿需要的、感兴趣的、生活中随时发生和改变的内容。例如,班级里总有几个女孩子喜欢叫妈妈帮她们编小辫,在午睡起床后总是让笔者给她们梳好看的辫子,每次在编时,总有一些羡慕的眼神瞧着,说:“老师,你编得真好看,能教教我们吗?”这就是教育的契机,我们应积极回应和拓展幼儿的兴趣。于是,笔者便提供了许多五彩绳,当幼儿看到五颜六色的绳子时都兴高采烈,但是真正接触、自己亲身体验时很多幼儿就退缩了。大部分男孩子对编织活动不太感兴趣;有的幼儿愿意动手但不知道如何操作;有的幼儿怕困难、做事缺乏毅力,编一些就放弃了;还有刚投放编织材料时,大部分幼儿都很感兴趣,但是渐渐地选择编织区的幼儿越来越少……那么怎样让幼儿喜欢编织呢,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(一)由易到难,初识方法
幼儿首先接触的是单结,单结顾名思义只要将两根绳一起打一个结就可以了,这对大班的小朋友来说是比较简单的,很多小朋友都能一次性完成。因此笔者加大了难度,笔者在一个单结的基础上连续打多个单结然后串联起来,也就是双结。在此过程中,笔者发现幼儿对双结的编法掌握得不错,于是笔者给幼儿提供了两种不同颜色的线,让幼儿通过一隔一的方法进行有规律的串联,发现幼儿都表现得不错,呈现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美观度。这样由易到难的过程既易于幼儿接受,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及表现力。
文章来源:《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dqyhjgxxb.cn/qikandaodu/2021/0708/521.html
上一篇:探析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教育教学的变革
下一篇:基于大气理论论治高危特发性膜性肾病